化学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化学的教学设计1化学键复习教学设计
一、说明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20xx年)的指导思想为:“以化学必修科目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为主要考查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基本的化学科学素养,同时兼顾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紧紧围绕该指导思想展开。我们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的学生绝大部分将不再专门学习化学这门学科,所以我们在做好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观念和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思想,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服务。本节课是我20xx年上的一节市级公开课,虽然为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但参加交流的老师都积极性很高,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的定位及化学学科的教学提出了很多宝贵见解,我将其稍作整理,与大家交流。
化学键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但本部分内容抽象、理论性强,研究对象为微观粒子,直观性不强。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少部分学生基本听不懂,就更谈不上知识的建构了。如果把基本理论的复习建立在具体事例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就有了立足点,学生会结合事例反复揣摩,逐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化学三重表征包括三重外部表征和三重内部表征,其是指宏观知识、微观知识及符号知识外在的呈现形式和在头脑中的加工与呈现形式。学生对化学键有关概念的理解,难点往往就在于缺乏三重表征的理解,这就意味着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对三重表征的理解,实现概念的升华。
二、教学设计
1.目标要求
(1)学业水平测试要求:认识化学键的含义(B);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A);知道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概念(A);能识别典型的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A);能写出结构简单的常见离子、原子、单质、化合物的电子式(B);能从化学键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B)。
(2)其他目标:通过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再认识,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通过表格归纳,在学生理清有关概念的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及事件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培养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
2.教学重点
化学键的相关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设计思路
选择事例→围绕事例复习概念→建构概念间关联→实战训练→小结、反思
4.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电解水(含少量氢氧化钠)(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讨论汇报)
①氢原子与氧原子靠何种相互作用稳定而牢固的结合在一起成为水分子?
②水在常温下就可以挥发成水蒸气,此时克服的是何种相互作用?
③水分子变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中除了原子的重新组合,化学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④将最后的残余溶液蒸发结晶,该过程有化学键的变化吗?氢氧化钠晶体中有哪些相互作用?
⑤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何关系?
(2)归纳整理
微粒间相互作用(有下划线的为学生填写)
(3)评价检测1
下列物质中:①CH4 ②NaCl ③CaCl2 ④N2 ⑤NH4Cl ⑥H2S⑦Na2O2 ⑧HF ⑨Ne试用以上编号填空:
Ⅰ、只有共价键的是:①④⑥⑧;Ⅱ。只有离子键的是:②③;
Ⅲ、有离子键,也有共价键的是⑤⑦;Ⅳ。属于共价化合物的①⑥⑧;
Ⅴ、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②③⑤⑦。
(4)反思提升微粒间相互作用与物质种类间的关系
(5)归纳小结二、化合物的分类
*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例如:
*共价化合物:仅含共价键的化合物。例如:
(6)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证明某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的化合物
(7)情境转换解决“练习1”要借助于电子式
(8)评价检测2
按要求写出电子式,思考正确书写电子式的方法
①8种原子的电子式;
②阴、阳离子的电子式各4种;
③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电子式各两种。
(学生活动略)
(9)归纳小结三、电子式
Ⅰ、概念:
Ⅱ、电子式的正确书写
①原子:
②单核阳离子:
③单核阴离子:
④含共价键的阴、阳离子团:
(10)课堂练习(真题挑战)(只列出题干,其他略)
练习1.(20xx考试说明样题。20xx江苏学测)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练习2.(20xx江苏学测)下列物质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练习3.(20xx江苏学测)下列物质属于离子化合物的是。
练习4.(20xx江苏学测)下列物质属于共价化合物的是。
练习5.(20xx江苏学测)下列物质含有离子键的是。
练习6.(20xx年江苏学测第4题)下列物质中含有共价键的是。
练习7.(20xx江苏学测第4题)下列物质含有离子键的是。
(11)追问含有共价键的就是共价化合物吗?(仅含共价键、化合物)
(12)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14)课后思考:CaCl2中为什么不会形成共价键?怎样才能形成稳定的化学键?
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是否真的发生化学反应小组学习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运用微视频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的教学设计21、学习任务分析
学习任务分析即学习需要分析,这是教学设计模式中首先要进行的内容,它是指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态(教学问题的起始状态)水平与期望达到的学习状态(教学问题的终态)水平之间的差距分析。期望达到的学习状态主要是由教学大纲和学习内容所决定的。教师通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教学大纲进行分析,以明确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任务,即学生学什么。
2、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材内容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就是要明确教师教什么、所教内容在整个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这部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此处隐藏21909个字……皮塞上扎入一根螺旋状的铜条塞在U型管一端,往U型管的另一端加入稀HNO3,至U型管的左侧完全淹没铜丝。可观察到在铜丝附近有一段无色气体柱。U行管左侧产生液面下降,产生蓝色液体、U型管右侧液面上升,这种新鲜的现象就引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因此,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通过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会变的浓厚,而且探究问题的欲望会更加强烈。
三、精心设题解疑,培养探究能力
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在习题课教学中注意适时地渗透探究教育。精心设题,层层设疑,关键在于找准学生的兴奋点、迷惑点,巧妙创设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启发、点拨,深入浅出地融入探究中来。提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鼓励学生用创新的、探究的思路解题,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和探究价值,逐渐增强他们的探究意识。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主动”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探究性教学的实践将越来越丰富,它将成为化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
化学的教学设计15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够根据溶液的特征判别溶液和浊液。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间的关系
2、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溶液的形成过程
3、关键:溶液的特征
五、教学资源与环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极大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手段,使学习的观念、方法得到了更新,学习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学习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更好地丰富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六、问题情境创设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七、教学活动过程
(一)由生活实例引入新课
教师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许多液体物质,如自来水、食盐水、蔗糖水、油、牛奶,还有各种饮料等等。
大家能不能把这些物质分下类呢?并说明分类的理由。
(教师提问)大家所分的液体类型都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二)进入新课
(教师讲解)针对我们刚才所做的分类,现在进行实验,看看我们的分类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都有实现放好的实验药品,大家自己动手,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并记录下来。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用图表的形式展示溶液与浊液的部分PowerPoint课件。
(说明)逐一出现混合物种类,总结出溶液、浊液的特征。教师具体讲述溶液定义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提出问题)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溶液,那么物质之间有没有进一步的分类呢?
(教师反馈)组成溶液的物质有溶质和溶剂之分,那么什么样的物质是溶质?什么样的物质是溶剂呢?
(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出示带有溶质、溶剂解释的PowerPoint课件。
(教师讲解)大家了解溶液溶液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浊液。同学们已经能够根据前面总结的特点清晰地知道浊液的定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物质里,除了可以形成溶液外,还可能形成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情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账务定义及其特点。
(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讲解)出事说明三种混合性质PowerPoint课件
(教师总结)
八、教学活动流程图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开始
教师给出的特征及相关知识
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出组成
溶液的物质分类
教师展示溶质、溶剂定义课件展示
学生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同学讨论回答
同学记忆反
课件展示
符号说明: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
教师进行评价判断
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讨论交流
结束
教师评价总结
同学阅读材料
教师提问,溶质分散在溶剂中还可能形成什么?
教师展示三种混合物性质
文档为doc格式